• 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疾病科普 > 中医皮肤科 >
  • 癣菌疹为何能产生剧痒?

    发布时间:2021-08-04 08:05 点击数:

      癣菌疹是指身体某处有原发性癣病灶,当各种原因引起病变加重时,在身体其他部位发生局限性或全身性变态反应性皮疹,表现为多数的小丘疹或水疱等。因本病是一种变态反应,故一般都伴有剧痒。目前认为,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癣菌疹,应符合下列要求:①证明有一个相当高度炎症反应的活动性病灶,从其中可以找到皮肤癣菌,即癣菌性病灶。②在离病灶较远的癣菌疹中检查不出癣菌。③无论治疗与否,当原发性癣菌病灶愈合后,癣菌疹会自然愈合。④证明有皮肤癣菌抗体存在,即癣菌素试验阳性。临床上大多数病例是由于严重的浸渍糜烂型足癣,再加抓伤或局部使用刺激性药物治疗所致。

      癣菌疹的临床类型有多种,其中以汗疱疹型最为常见。本型常见于夏季,原发病灶多为浸渍糜烂型足癣。常是突然在指侧、指背和掌心等处发生散在或群集的绿豆大小水疱,疱壁较厚,其内充满浆液,不融合或扩大,分布对称。主观感觉相当痒,如病灶不愈可反复发作。

      除汗疱疹型外,常见的还有如下3型:①毛囊型或苔藓样变型:在躯干、面部及四肢近端等处发生对称性、播散性、多发性小丘疹,中心可有小水疱或小脓疱,有时密集成群。本病常由脓癣引起,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。②丹毒样型:常发生于原发足癣病灶的同侧下肢,皮损为鲜红色急性红斑,边缘鲜明,比较规则,有掌心大小或更大。可从小腿上部发展至大腿上部,多片相连,但两片间仍隔以狭窄的正常皮肤。皮疹肿硬不明显,也不疼痛,病人虽可伴有畏寒、高热,但一般情况较好。以上特点可与丹毒相区别。③湿疹型:为突然发生于四肢,特别是下肢的大片性湿疹样损害,多为局限性簇集丘疹,对称分布。

      防治癣菌疹的剧痒,根本办法是对原发癣菌病灶进行积极治疗。但在癣菌疹反应较剧烈时,禁用刺激性较大的抗真菌制剂,应先用较温和的治疗方法,一般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,如灰黄霉素、酮康唑、伊曲康唑、氟康唑、特比萘芬等(用量不必过大,疗程亦不宜太长)。在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,亦可配合抗过敏止痒治疗。全身用药可服抗组胺药,全身症状明显者尚可考虑糖皮质激素短程疗法。癣菌疹局部可适当外用安抚保护剂(如炉甘石洗剂)或5%醋酸铝溶液,3%硼酸溶液湿敷,或外用一些止痒剂,包括糖皮质激素制剂。

      39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为何痒而不痛?

     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一种毛囊性半球状丘疹。它是由真菌引起的毛囊炎,属于癣病的范围,故本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瘙痒,但不痛。这与化脓性毛囊炎一般都伴有疼痛感明显不同。

      本病多发于青年男女。糠秕马拉色菌(又称糠秕孢子菌)是一种嗜脂性酵母菌,故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脂腺密度较大、分泌功能较活跃的胸前和背后,有时也可出现于肩部、颈部、上肢近端及腰腹部等处。损害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,直径为2毫米~6毫米,有光泽,周围可有红晕,有时可间杂有小脓疱。皮疹散在对称分布,数十至数百个,数目多者较密集而不融合。本病夏天偏重。由于搔抓,多数皮疹有表皮擦破,丘疹顶端可有血痂,少数患者可有细小风团块或片状红斑。较重的皮损外观像发生于胸背部的痤疮,故又称为痤疮样糠秕孢子菌毛囊炎。

      本病患者的个人清洁卫生情况一般尚好,但均有皮肤油腻,可伴有局部痤疮、花斑癣、多汗、表皮囊肿等。已婚患者的配偶一般无类似症状。根据临床表现,结合真菌学检查可确诊本病。

      本病发生的瘙痒,治疗时与其他癣病一样,抗真菌是治本之法。以外用抗真菌药为主,可选用50%丙二醇、益康唑霜、克霉唑霜、咪康唑霜(如达克宁)、联苯苄唑乳膏(如孚琪)、特比萘芬霜(如疗霉舒)、环利软膏或5%水杨酸酒精等。亦可在洗澡时用2%酮康唑洗剂(采乐洗剂)作为浴液擦洗。由于真菌位于毛囊内,故用药时间宜较长,至少需坚持使用4~6周。有时需同时内服抗真菌药物,如酮康唑、伊曲康唑或氟康唑,在症状消失后,每月服1次药可防止复发。患者注意卫生,少吃甜食和油腻食物,有利于减少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