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疾病科普 > 中医皮肤科 >
  • 神经性皮炎的瘙痒与瘙痒病有何不同?

    发布时间:2021-08-03 08:12 点击数:

      我们这里所说的皮肤病,是指除瘙痒病以外的瘙痒性皮肤病。这些皮肤病不同于瘙痒病,它们除了瘙痒的自觉症状外,一般都伴有明显的原发皮损。本部分将就这些皮肤病中瘙痒的防治进行讨论。在此再次强调,防治瘙痒决不是单纯地止痒,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疾病、不同的病因、不同的病理改变,进行有针对性的整体治疗,这样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。

     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,是一种常见慢性瘙痒性皮肤病,其特征是阵发性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皮损。中医称之为顽癣、牛皮癣或摄领疮。

      一般认为,神经性皮炎的病因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、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。主要的诱发因素有:神经精神因素,包括性情急躁、思虑过多、精神紧张、情绪忧郁、过度疲劳、睡眠不佳等;饮食因素,包括饮酒及食辛辣、鱼鲜等;胃肠道功能障碍,包括消化不良或便秘等;内分泌失调,如更年期生理变化。其他如感染性病灶的致敏以及局部受毛织品、硬质衣领或化学物质等刺激,亦可成为致病因素。而搔抓摩擦是诱发本病,导致苔藓样变的重要原因,从而造成愈抓愈痒,愈痒愈抓,愈抓愈厚的恶性循环。

      本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。初发时,患部皮肤往往仅有瘙痒,由于搔抓或摩擦后,便出现了粟粒至绿豆大之丘疹,顶部扁平,呈圆形或多角形,散在分布。历时稍久,因丘疹逐日增多,密集融合,便形成了皮纹加深和皮嵴隆起的典型苔藓样变之斑片。斑片边界清楚,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,或有色素沉着。皮疹好发于颈后、颈两侧、肘窝、肘尖、大腿内侧、骶尾部、窝及腕踝等部位,也常见于眼睑、会阴、阴囊等处。如果皮疹分布广泛,泛发全身各处,则称之为播散性(泛发性)神经性皮炎。由于本病自觉症状是阵发性剧烈瘙痒,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尤感奇痒难忍,因此常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睡眠和工作。搔抓后可出现表皮剥脱和血痂,甚至导致毛囊炎、淋巴管炎等继发感染。

      神经性皮炎的瘙痒有时容易与瘙痒病相混,需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:从发病年龄来看,前者以青壮年多见;后者以老年人居多。从皮损看,前者开始瘙痒,随后迅速出现苔藓样变,皮肤浸润肥厚、嵴沟明显;后者除瘙痒外,无原发皮损,日久可因搔抓而引起各种继发性损害。就发病部位而言,前者多见于项部、颈侧、骶尾、肘窝、窝等处;后者局限型则以外阴、肛门及小腿等处多见。

      防治神经性皮炎的瘙痒,我们首先应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避免过度劳累,消除精神紧张,克服悲观、忧虑、焦躁情绪,保持良好的睡眠。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,尽量避免饮酒和浓茶及其他兴奋性饮料。纠正胃肠功能紊乱(如有便秘宜服用润肠通便药),及时处理感染性病灶(如鼻窦炎、扁桃体炎等)。同时要戒除搔抓、热水烫洗等不良习惯,减少对皮肤局部的不良刺激。为了阻断瘙痒-搔抓-苔藓化-更瘙痒的恶性循环链,可根据病情选用镇静安眠及抗组胺类药物。

      其次,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瘙痒,我们也常使用封闭疗法,包括静脉封闭、局部糖皮质激素封闭及局部穴位注射(具体方法见第23问)。局部常外用各种糖皮质激素制剂,可采用封包治疗。另外,10%松馏油软膏,5%~10%黑豆馏油或煤焦油软膏等,亦常视病情选用。这些药物均可达到消除皮损、止痒的目的。

      中医辨证治疗,一般分为三型:(1)风湿蕴阻型:皮损呈淡褐色,粗糙肥厚成片,阵发性剧痒,夜间尤甚,舌苔白腻,脉濡缓。治宜祛风除湿止痒,常用药物如荆芥、防风、刺蒺藜、白鲜皮、蝉衣、苦参、黄芩、苍术,六一散等。(2)肝郁化火型:皮疹色红,多处泛发,剧烈瘙痒,伴急躁易怒,失眠多梦等,舌边尖红,脉弦滑。治宜疏肝泻火止痒,可用丹栀逍遥散(丹皮、栀子、柴胡、当归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煨生姜、薄荷)加减。(3)血虚风燥型:多见于病程较长、年老体弱者,皮损色淡或灰白,肥厚粗糙,可伴心悸气短、失眠健忘等,舌淡,脉沉细。治宜养血疏风、润肤止痒,用四物汤(熟地、归身、白芍、川芎)加味。